卫健委发文明确:医生薪酬整体上涨,并迎来这些新变革
此前,国家卫健委在《"十四五"卫生人才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立体现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
回顾近年来的政策,医疗行业的薪酬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年医生薪酬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本文将从国家和地方政策出发进行剖析。
国家层面核心政策梳理
第一,薪酬总量动态调整机制
2023年,国家卫健委联合五部门印发《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扩围方案》,明确将试点医院范围从113家扩大到500家,建立基于医疗服务收入、成本控制、满意度评价的复合型考核体系。
2024年,《深化医改重点工作任务》提出,允许公立医院收支结余的60%用于人员薪酬,较改革前提升20个百分点。
第二,财政保障机制创新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缩小区域间医疗资源差距。近年来,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支持中西部医疗改革的力度逐年加大。
国家医保局《关于印发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三明医改的成功经验表明,将医保结余资金用于绩效分配可以有效激励医务人员提高效率。浙江、广东等地的试点显示,50%左右的分配比例既能保障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地方政策创新实践
安徽省:
发布《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逐步提高人员支出比重,力争使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达到40%。同时,推进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年薪制,对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可实行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
江苏省:
鼓励对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并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工资、协议工资等多元化分配形式。
山西省: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工作任务中,提出落实公立医院内部薪酬分配自主权的要求。
贵州省:
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提升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工资水平,并鼓励对医共体内各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实行年薪制。
四川省:
《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21-2030年)》明确要求以提升医疗能力和人才发展为核心,推动民族地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四川省通过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贴、高海拔折算工龄补贴、乡镇工作补贴等政策,提高了民族地区医生的收入水平。这些政策不仅针对医生,也适用于其他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旨在稳定和激励民族地区医疗卫生队伍。
那么,2025年医生薪酬制度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
趋势一:整体上涨
受国家政策调整和医疗行业发展趋势的影响,医生的整体薪酬水平预计将呈现上涨趋势。
趋势二:差异化增长
不同职称、经验和地区的医生薪酬增长将存在差异。高级职称、经验丰富和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生薪酬增长可能更为显著。
趋势三:绩效激励
随着薪酬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绩效激励将成为医生薪酬增长的重要因素。医生的工作表现、贡献程度和服务质量将直接影响其薪酬水平。
来源:医学电子书包整理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