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终于明确了!增设编制,医护固定薪酬占比达45%
4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湖北宜昌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主题,介绍了多项改革举措,其中“增设编制”与“医护固定薪酬占比达45%”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图源:健康中国
01
增设编制
针对公立医院长期存在的“编内缺口”与“编外人员入编难”问题,国家明确提出建立编制动态核增机制。这一机制打破传统“一核定终身”模式,允许根据区域医疗需求、服务人口变化及医院发展实际,灵活调整编制数量。
地方实践
十堰市案例: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示范城市,十堰市通过“医疗卫生人才编制周转池”,一次性核增315个编制,重点保障紧缺科室(如儿科、ICU)及基层医疗机构。
宜昌市创新:设立公益事业聘用编制1728个,建立市县编制周转池,优先解决优秀护士、骨干医生的编制问题,同时通过“编制银行”模式,将闲置编制统筹调配至紧缺领域。
事实上,动态核增机制不仅缓解了医护人员“无编可用”的焦虑,更通过编制倾斜引导人才向基层和紧缺专业流动,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02
医护固定薪酬占比达45%
国家力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核心举措包括:
举措一:提高固定薪酬占比
逐步将医务人员固定收入从“以绩效为主”转向“固定+绩效”均衡模式,目标固定薪酬占比达45%。
举措二:优化收入结构
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压缩药品耗材虚高价格,提升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如宜昌市达37.5%),减少对药品耗材收入的依赖。
地方落地情况
十堰市实践:通过动态核定薪酬总量,固定收入占比已达45%,同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3479项,使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35.4%。
宜昌市探索:市直医院主要负责人薪酬由财政全额保障,避免医院因经营压力偏离公益性;普通医护人员薪酬则与岗位、业绩挂钩,强化激励导向。
综上,提高固定薪酬占比旨在稳定医护队伍、强化公益导向。
03
地方实践案例
上海市:探索将内部绩效分配模式从负向考核扣罚转变为正向激励引导,优化薪酬结构,提高医务人员的固定收入占比。同时,加强编制管理,做好公立医院编制的科学分配和动态调整。
重庆市黔江区:通过编制备案制改革和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医务人员的固定收入占比已提升至50.38%。
西安市:实施“编制周转池”制度,根据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和服务能力建设需要,在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一定规模事业编制,建立周转池,供事业单位周转使用,重点保障专业技术人员。
海南省三亚市:建立市属公立医院编制池,由市卫健委对全市医疗卫生编制进行自主管理和调配,推动编制资源从富余医院向紧缺医院流动。
河北省石家庄市:探索区域内编制统筹使用的新模式,提高编制的使用效益,优化编制资源配置。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稳定医务人员队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进一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来源:医学电子书包整理
相关文章推荐